生活中,许多人常被反复的腹痛、腹泻或便秘困扰,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作祟。这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西医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其病因,并达成共识:缓解症状需“调肠”与“调心”并重。
一、中西医对IBS的病因解读
西医:多因素交织的“肠脑轴”紊乱
西医认为,IBS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衡及精神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54%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心理应激通过“脑-肠轴”干扰肠道神经调节,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例如,紧张时肠道痉挛加剧腹痛,焦虑情绪可能诱发腹泻。此外,饮食不耐受(如乳糖、高脂食物)和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也可能成为诱因。
中医:肝郁脾虚,情志致“肠郁”
中医将IBS归为“肠郁”“腹痛”“泄泻”范畴,认为其核心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若长期情志不畅(如焦虑、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虚湿盛,出现腹泻;或气滞日久化热,肠道津液不足,引发便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揭示了情绪与肠道功能的紧密联系。
二、调肠:中西医的“肠道管理术”
西医:精准用药,调节肠道功能
针对不同症状,西医采用针对性药物:
腹痛:解痉药(如匹维溴铵)可缓解肠道痉挛;
腹泻:蒙脱石散吸附毒素,止泻同时保护肠黏膜;
便秘: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软化大便,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增强肠蠕动。
此外,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可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环境。
中医:辨证施治,恢复脏腑平衡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方案:
肝郁脾虚型(常见):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疏肝健脾,缓解腹痛腹泻;
脾虚湿盛型: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改善大便溏稀;
寒热错杂型:乌梅丸温清并用,调和阴阳。
针灸、艾灸(如足三里、中脘穴)和腹部按摩可疏通经络,缓解痉挛。
三、调心:破解IBS的“情绪密码”
西医:心理干预,打破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IBS患者对肠道刺激的感知阈值显著低于健康人,形成“疼痛-焦虑-更敏感”的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纠正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减少灾难化思维;正念冥想通过深呼吸、身体扫描降低应激反应;团体心理辅导则通过社交支持缓解孤独感。
中医:情志调摄,疏肝以养肠
中医强调“七情致病”,认为“怒伤肝,思伤脾”。调理需:
疏肝解郁:饮用玫瑰花茶、陈皮普洱茶,或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
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可缓解焦虑、失眠;
移情易性:通过书法、园艺等兴趣活动转移注意力,避免情志过激。
四、日常调理:细节决定康复
饮食管理
低FODMAP饮食:减少洋葱、豆类、苹果等易产气食物,选择燕麦、香蕉等低发酵食材;
少食多餐:每日4-6餐,单次食量控制在300克以内,避免暴饮暴食;
记录饮食日记:识别个人敏感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需限奶制品)。
生活作息
规律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每次30分钟,促进肠道蠕动;
充足睡眠: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自主神经紊乱;
腹部保暖:冬季用热敷袋,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腹部。
五、何时需就医?
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便血、体重下降、夜间腹泻等“报警信号”,需及时排查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器质性疾病。中西医联合治疗(如中药+益生菌+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通过长期管理能实现症状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是身心共病的典型,调理需“肠”“心”同治。从今天起,调整饮食、规律作息、管理情绪,让肠道与心灵共同回归平静。
作者: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胃肠肛肠外科 刘伟伟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