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事业部官方网站

河南交通广播 FM104.1 河南音乐广播 FM88.1 河南农村广播FM107.4

全国服务热线 15890093358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15890093358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全国咨询热线:

15890093358

公司地址:

郑州市金水区郑花路18号

从基因到心脏:先天性心脏病的“生命密码”能被破译吗?

来源:河南交通广播 时间:2025-08-08 浏览:

在我国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孩子带着心脏的先天缺陷来到世界--这就是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它不仅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元凶,更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精神压力。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多数患儿能存活至成年,但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仍未逆转。破解先心病的 “生命密码”,已成为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课题。

遗传因素:交织的致病网络

先心病的遗传机制如同一张精密的网络,任何节点的异常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目前已明确,20%-30%的病例可通过遗传诊断找到病因,这些病因大致分为三类:染色体异常是最易识别的遗传病因。以唐氏综合征为例,患者因21号染色体多一条(三体),50%会合并心脏畸形,其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最为常见。这种染色体数目异常就像乐谱多了一个音符,直接打乱了心脏发育的“演奏节奏”。而染色体结构异常,如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易位,同样可能引发严重心脏病。比如22q11微缺失综合征患者,90%会出现主动脉弓异常,这是因为该区域包含调控心脏大血管发育的关键基因,一旦缺失,就如同搭建心脏的“脚手架” 少了关键部件,必然导致结构畸形。

单基因遗传病虽占比不高,却展现出鲜明的致病特征。马方综合征就是典型代表,由FBN1基因突变导致。这个基因负责编码弹性蛋白相关的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主动脉壁等结缔组织中,一旦突变,主动脉壁的弹性纤维结构就会崩塌,患者常面临主动脉夹层破裂的致命风险。类似的,Noonan综合征患者因PTPN11 基因突变,会出现肺动脉瓣狭窄等特征性心脏缺陷,这些单基因病变如同精准的 “靶向破坏”,直接冲击心脏发育的关键环节,且往往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在家族成员中呈现出一定的发病规律。

更多先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这类疾病就像一场“概率游戏”。多个微效基因的异常组合叠加环境因素,使患病风险逐步攀升。例如,GATA4、NKX2-5等转录因子基因的轻微变异,单独存在时可能不致病,但联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加室间隔缺损的概率。更复杂的是,这些基因之间存在交叉调控--某个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激活或抑制其他基因的功能,形成难以预测的级联反应。这就好比一个精密的钟表,多个微小齿轮的细微偏差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整个计时系统的紊乱,而心脏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受到这种多基因交互作用的影响。

基因研究的突破:小鼠实验带来的新范式

西湖实验室施红军团队的研究,为解开多基因致病之谜提供了全新视角。他们开展的大规模小鼠先心病筛查,堪称该领域的“里程碑式实验”。研究人员采用ENU化学诱变技术,让雄鼠生殖细胞产生随机基因突变,再通过交配获得携带突变的子代胚胎。这种诱变方式能高效诱发基因点突变,模拟人类自发突变的遗传模式。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团队有了颠覆性发现:病例组中与心脏收缩相关的基因突变显著富集。这些基因就像心脏的“节律器”,其异常可能通过改变胚胎期血流动力学,间接影响心脏结构发育。胚胎时期的心脏搏动不仅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更对心脏形态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像“力学信号”一样,影响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们鉴定出101组“双基因致病组合”,这些基因对在小鼠模型和人类患者中同时出现突变,且在健康人群中极少共存。这提示,先心病可能并非单基因“独奏”,而是多个基因的“合奏失误”,这种双基因甚至多基因的协同作用,让先心病的遗传机制更加复杂。为验证这一发现,团队分析了 1457 名先心病患儿的基因组数据,结果与小鼠实验完全呼应:患者中肌肉收缩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先心病遗传机制的认知,更为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胚胎发育研究的重大成果:数字胚胎里的“心脏密码”

如果说基因研究揭示了先心病的“内因”,那么胚胎发育研究则展现了疾病发生的“时空剧本”。东南大学团队构建的三维数字胚胎,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心脏起源的“时空窗口”。研究人员发现的中内胚层器官原基决定区(PDZ),位于胚内与胚外组织交界处,这个区域就像心脏发育的“指挥中心”。胚内和胚外组织的相互作用对心脏发育至关重要,胚外组织能分泌多种信号分子,调控胚内细胞的分化方向,而PDZ区域正是这种信号交流的“枢纽”。

PDZ 区域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信号微环境。胚内高浓度的信号抑制分子与胚外的激活性配体分子在此相遇,形成低信号活性的“洼地”。这个“洼地” 通过整合WNT、BMP和 FGF等信号通路,将环境信息转化为基因表达指令,精准调控心脏前体细胞的分化。林承棋教授形象地比喻:“PDZ 就像胚胎里的‘信号路由器’,一旦信号传输出错,心脏原基就可能‘搭错线’。” 例如,WNT 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早期可能促进心脏前体细胞的形成,而后期则需要适当抑制以保证心脏结构的正常发育,PDZ 区域对这些信号的精准调控缺一不可。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解码路上的多重突破

基础研究的突破正逐步转化为临床防治的新工具,让先心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成为可能。在产前诊断领域,无创DNA检测技术已能筛查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更前沿的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通过分析与心脏发育相关的数十个基因变异,能评估胎儿患先心病的概率。这些技术就像“基因探雷器”,让隐藏的遗传风险无所遁形,为产前干预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预防层面,PDZ区域的发现为孕期干预提供了新靶点。研究显示,维生素 B12可调节PDZ区域的表观遗传修饰,降低心脏畸形风险;而针对WNT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已能部分纠正心脏发育异常。此外,孕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合理膳食等,也能减少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这些发现让“精准保胎”从梦想走向现实。

治疗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展现出治愈潜力。在动物模型中,CRISPR-Cas9系统已成功修复导致先天性心肌病的MYH7基因突变,为根治单基因遗传性先心病带来希望。而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的“人工心脏补片”,已在临床试验中用于修复室间隔缺损,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手段能更好地适应患者的心脏结构,提高治疗效果。这些技术突破,让“根治先心病”不再遥不可及。

先天性心脏病的破译之路或许漫长,但每一项基础研究的突破、每一次临床技术的进步,都在缩短我们与真相的距离。当基因、胚胎发育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被彻底阐明,人类终将掌握改写心脏命运的“密码本”,让每个新生命都能带着健康的心脏,奏响生命的强音。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张路野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
HEALTHY HENAN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

栏目名称
《健康河南》栏目
播出频道:
河南广播电视台FM107.4 
播出时间:
周一至周五17:00-18:00

分享健康知识
共担健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