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那几天”的腹痛如潮水般袭来,有人蜷缩成团冷汗直流,有人热敷后疼痛渐缓,有人则需依赖止痛药才能勉强维持。中医认为,痛经的根源在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其中“寒凝”与“血瘀”是两大核心证型,二者虽均以疼痛为主症,但病因、症状及治疗思路截然不同。
一、寒凝型痛经:寒邪入侵,血脉凝滞
典型症状:
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热敷后疼痛减轻,按压腹部无明显加重感;经血颜色暗紫,夹杂血块;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甚至面色青白、腹泻;舌象多见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沉紧。
病因解析:
寒凝型痛经多因外感寒邪(如经期淋雨、游泳、穿露脐装)或内生寒邪(如长期食用冷饮、体质阳虚)导致。寒邪侵袭胞宫,使气血运行受阻,形成“寒凝血瘀”的病理状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寒性凝滞,主收引”,寒邪导致血脉收缩,经血排出不畅,故疼痛剧烈且喜温拒按。
中医止痛思路:
1. 温经散寒:以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汤为代表方剂,含艾叶、肉桂、吴茱萸等温热药材,可驱散胞宫寒邪,恢复气血运行。
2. 艾灸疗法:选取关元穴(脐下三寸)、气海穴(脐下1.5寸)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的温热效应,直接温通经络,缓解疼痛。
3. 饮食调理:经期避免生冷,多食生姜红糖水、桂圆红枣粥等温补食物,辅助散寒。
案例:
28岁白领小张,冬季经期常穿短裙,某次月经突然小腹冷痛如绞,热敷后稍缓。中医辨证为寒凝型痛经,予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每日艾灸关元穴,一周后疼痛消失,次月经期仅感轻微坠胀。
二、血瘀型痛经:气血不畅,瘀血内停
典型症状:
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按压时疼痛加剧;经血颜色紫暗,夹杂大量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伴乳房胀痛、情绪烦躁、失眠多梦;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象弦涩。
病因解析:
血瘀型痛经多因情志不畅(如长期焦虑、抑郁)、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或经期受寒、手术史等引发瘀血内停。正如《血证论》所述:“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阻滞胞宫,气血运行受阻,故疼痛剧烈且拒按。
中医止痛思路:
1. 活血化瘀:以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胶囊为代表方剂,含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药材,可破除瘀血,恢复气血流通。
2. 针灸疗法:选取三阴交(内踝尖上三寸)、血海(髌骨内上缘二寸)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3. 情绪调节: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或玫瑰花茶、逍遥丸等疏肝理气方剂,改善情志不畅引发的气滞血瘀。
案例:
32岁教师李女士,因工作压力大,经期常感乳房胀痛、小腹刺痛,经血色暗有块。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痛经,予血府逐瘀胶囊配合针灸三阴交,同时建议每日练习八段锦。两周后疼痛明显减轻,情绪亦趋平稳。
证型 | 疼痛性质 | 经血特征 | 伴随症状 | 舌脉表现 |
寒凝型 | 冷痛,喜温拒按 | 色暗紫,有血块 | 畏寒肢冷、腹泻 | 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
血瘀型 | 刺痛,拒按 | 色紫暗,血块多 | 乳房胀痛、情绪烦躁 | 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
四、日常调护:预防胜于治疗
1. 经期保暖:避免冷水刺激,穿着保暖衣物,尤其注意腹部、腰部保暖。
2. 饮食忌宜:寒凝型患者忌食生冷(如冰淇淋、冷饮),血瘀型患者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
3.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4.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气血恢复。
五、何时需就医?
若痛经伴随以下情况,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
- 疼痛逐渐加重,止痛药无效;
- 非经期也出现下腹疼痛;
- 性交痛或排便痛;
- 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结语: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施治,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智慧。寒凝型痛经需温经散寒,血瘀型痛经需活血化瘀,二者虽均以疼痛为主,但病因、症状及治疗思路截然不同。女性朋友若长期受痛经困扰,不妨寻求中医辨证,结合日常调护,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让“那几天”不再难熬。
作者:驻马店市中医院 妇产科 王佳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