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胃肠道息肉”这个词,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甚至觉得它很神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胃肠道息肉的“隐身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大家了解胃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以及中西医结合是如何应对它的。
一、胃肠道息肉是什么?
胃肠道息肉,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胃肠道黏膜上的多余赘生物。它们可以出现在胃、小肠、结肠等胃肠道的各个部位,形状各异,有的像小芝麻,有的像大核桃,数量也从一个到数百个不等。
息肉在医学上是一个形态学名词,泛指一切空腔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的病变。对于胃肠道息肉来说,其病理类型有多种,如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二、胃肠道息肉的“隐身术”
胃肠道息肉之所以让人觉得神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常常“隐身”,不易被发现。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症状不明显:大多数胃肠道息肉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其他常见疾病,如胃炎、肠炎等。
2. 位置隐蔽: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息肉可能生长在胃肠道的各个角落,有些位置非常隐蔽,即使通过常规的检查方法也难以发现。
3. 生长缓慢:胃肠道息肉的生长速度通常比较缓慢,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被忽视。
三、中西医结合揭开胃肠道息肉的神秘面纱
虽然胃肠道息肉善于“隐身”,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已经能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诊断方法
1. 西医诊断方法
o 临床症状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不特异,但可以为诊断提供线索。
o 大便常规: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物质,如隐血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肠道出血的情况,间接提示可能存在息肉。
o 病理检查:这是确诊胃肠道息肉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内镜(如胃镜、结肠镜)取一小块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和类型。
o 胃肠道X射线检查:患者服用对比剂后,通过摄像对消化道进行检查,如果胃肠有息肉,则可通过此检查方法呈现出来。
o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等,是目前诊断胃肠道息肉最常用、最准确的方法。内镜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进行活检。
o CT或MRI检查:对于怀疑有胃肠道肿瘤或其他病变的患者,可选择CT或MRI检查,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程度等情况。
o 超声内镜检查:对于位于黏膜下层或深层的胃肠道息肉或肿瘤,超声内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其深度和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2. 中医诊断方法
o 望诊:中医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其身体状况。例如,面色萎黄、舌苔厚腻可能提示脾胃虚弱、痰湿内生,这与胃肠道息肉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
o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气味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患者口气重、有酸腐味可能提示消化不良、胃火旺盛。
o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o 切诊:通过切脉来感受患者的脉象,判断其气血、脏腑功能等。例如,脉象弦滑可能提示肝郁气滞、痰湿内阻。
(二)治疗方法
1. 西医治疗方法
o 观察治疗:若患者的息肉较小或无症状,且病理检查为良性,一般可以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观察治疗。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又可以及时发现息肉的恶变倾向。
o 内镜治疗:这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息肉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黏膜剥离术、黏膜切除术等。
o 冷冻治疗:此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位置特殊或形状不规则的息肉。医生会通过喷射氮气或二氧化碳等制冷气体,将息肉组织冻结损伤,使其脱落或被吸收。
o 药物治疗:对于炎症性息肉,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特定药物改善肠道炎症。此外,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还需要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根除治疗,以减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刺激,从而降低息肉复发的可能性。
o 手术治疗:若患者的息肉已癌变,内镜无法剥离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彻底去除病变组织。但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创伤相对较大,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权衡利弊。
2. 中医治疗方法
o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胃肠道息肉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治法为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对于寒湿阻滞型的患者,治法为温阳健脾、活血理气等。
o 中药调理:中药在调理胃肠道息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味、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等。这些方剂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活血化淤等功效,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体质,减少息肉的复发。
o 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从而达到治疗息肉的目的。
(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胃肠道息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西医的诊断方法准确、直观,可以快速确定息肉的性质和类型;而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减少复发。两者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西医内镜切除息肉后,患者可以通过中医调理来加快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中医还可以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预防息肉的复发。
四、如何预防胃肠道息肉?
虽然胃肠道息肉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降低其发生风险:
1. 调整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2. 控制体重:肥胖是胃肠道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降低息肉的发生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胃肠道息肉的风险。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息肉的重要措施。
4. 减少红肉摄入: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有关。建议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增加鱼类和禽类的比例。
5. 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保护胃肠道健康,降低息肉的风险。可以通过食用乳制品、绿叶蔬菜和鱼类来补充钙,同时适量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6.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切除胃肠道息肉是预防癌变的关键。建议40岁以上人群常规检查胃肠镜,有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应提前开始筛查。
7. 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检测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应积极进行根除治疗。
8.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包括胃肠道黏膜的修复。
9. 慎用药物:避免长期大量服用对胃肠道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服用,应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黏膜的措施。
五、结语
胃肠道息肉虽然善于“隐身”,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能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措施,我们还可以有效降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胃肠道健康,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作者:柘城中医院肝胆脾胃科 孙红梅
专业审核:《健康河南》编辑部
编辑:门靖狄
校对:张红改
终审:高 明
《健康河南》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河南省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专业卫生健康类节目。